高132班 葉言都(前中國時報主編)
  要想把一種抽象的精神表現或心理狀態用文字描述出來,是非常困難的事;然而某些時候卻有一試的吸引力和必要。今天在附友季刊上談附中精神,就是這樣的情況。
  任何附中人聚在一起,很少有不談到附中的,而在一陣回憶往事、感慨當年之後,又多半以「附中精神真了不起」結束。如果進一步問到什麼是附中精神,可能會以「能讀書也能玩」來回答。附中人彼此之間因為有過共同的經驗,不難瞭解這些指的是什麼;可是對於非附中人而言卻無法僅憑這一點解開他們的疑惑。其實這也是一個困擾了我很久的問題,我常想解釋「能讀書也能玩」背後的意義,直到最近,才有一點體會,所以不揣翦陋在附友季刊上發表,以就教於諸位老師、學長,並期望能對發揚附中精神的大業略盡心力。
  附中精神與附中教育制度的設計和執行有密切的關係。如眾所周知,附中是一所實驗中學,設有研究部,自開辦伊始,即負有研究更合理的中學教育制度的目標。其實優良的中學教育,理想早經懸定,那就是在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五育間取得平衡,以利用少年成長的時間,培養身心均衡發展的國家社會中堅。可惜數十年以來升學主義盛行,中學教育變成以聯考成績為目標,各種為目的不擇手段的偏頗隨之而生,乃至學校、老師、學生相率而為偽,並且不以違背教育原則,經由填鴨式惡性教學而達成的聯考成績為恥。
  在舉國滔滔中,附中可說是極少數一貫堅守教育原則學校中的佼佼者。五育均衡的教育,附中不但懸為標的,而且確實執行,還能在執行的過程中研究發展,這便萬分的難能可貴了。這點不妨以我自己為例,我的德、智、群三育,可謂一向符合甲等標準,家父、家母又都是學校的老師,然而學校對於我所不擅長的體、美二育,仍然嚴格要求,並沒有因此而有所放寬。所以我在附中的體育成績常常只有六十幾分,勞作也才勉強七十而已,但能夠過關,也是我自己感覺事態嚴重後努力的結果。附中五育平衡教育執行的嚴格,由此可見一斑。
  如果說社會上大部份人相信犧牲中學教育中聯考不考的部份,才能在聯考中獲得高分,那麼附中的教育方式和附中的升學率不折不扣地破除了這種迷信。我們的母校顯然認為,五育均衡是一項必須堅持的原則,堅守這項原則非但不會拉低升學率,反而能使學生身心得到調劑,並養成自動自發、研究思考和榮辱與共的精神,使得附中畢業的青年在聯考中不但必能憑此獲勝,還能適應未來的大專學校教育,進而走上開創健康光明的人生之路。
  所以附中學生的能讀書也能玩,它背後的意義在於這群依照教育的常規訓練出來的青年,在考場上和填鴨式惡性教育的被害人遭遇時,能夠以健康的身心,靈活的思考獲勝。而聯考以後的時間裏,他們更擁有一般青少年難得一見的眼光、胸襟和經驗,可以在無限寬廣的世界裏自由發展,因此才能在各行各業,尤其是需要獨立思考、創作,或者發揮組織、領導才能的領域中脫穎而出,一展長才。
  而這便是我在畢業二十一年以後,終於體會出來的附中精神。

資料來源:附友季刊第13P.66-67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isskonyak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